English

读书人?商人?社区书店到底谁来办

1999-08-2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韦英平 我有话说

 今年5月份,何布在北京望京小区又开了一家“望京都”书店。这已经是他与朋友在望京合作开张的第二家社区书店了。开业才两个月,就赔了2万多元,他们打算挨到明年3月再决定是否关张;一度红红火火的老店,生意也已今不如昔。

面积有36平方米的老“望京都”,创办于1997年8月,独此一家。创业伊始,生意好得连他都感到意外,日流水2500元左右,一个月之内所有的成本全部收回。至于新“望京都”,虽有40余平方米,由于小区未整顿好,处于“脏乱差”地段,门店冷落,每日流水才200元左右。

如今,望京小区已经拥有了5家社区书店,是不是太多了?何布说:“其实书店并不够,还可以再开两三家”。如果进展顺利,何布将在望京小区再开两家书店,一家在即将投入使用、住有1000户人家的大西洋新城,另一家在不久就可以使用的望京高教区。

说是这么说,但书店能办到什么地步,他心里也没谱。毕竟,中国的书店(主要是新华书店),一般都分布在商业繁华地带和文化中心区域;在生活社区内,只有少量小书摊,高品位、大中型的书店,几乎就从未见过。何布手里还有其它产业,以防书店之不测。

望京新城的吴先生认为新城的住户都比较有钱,希望有人来办书店。新城的华润商场辟出20余平方米的地方卖书,“都是一些比较贵的好书,我买得多了!”当被问及会不会自己办一个时,吴先生说:“绝对不会了!办书店太难。”他在市区开办的书店刚刚在今年初关门大吉。

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经理杨进认为,办书店需要有一个基本客流,可是,社区人口的消费行为似乎都不是在社区内。北京方庄小区一个超市的经理,曾经邀请三联书店去开书店。杨进考察了一下,发现商场中冷冷清清,缺乏人气,就再也提不起兴趣。该小区有近10万人口,但仅有3个不起眼的民营书店。

何布说,社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地皮太贵了。“望京都”的月租金老店为7000元,新店为5000元,这样收益已经所剩无几。其次,虽然新建社区的居民一般购买力都比较高,但是“有钱人不一定是读书人”。北京新华书店的一位负责人估算,根据现有的地价、书店的经营水平,买1000平方米的房子办书店,大概得180年才能收回成本。

记者还发现,社区经济、社区书店的这种情况和中国传统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有关。住宅区往往被定位为住宿的“旅馆”,而不是生活的“社区”,社区文化没有发展起来,人们没有在社区消费的习惯,也缺乏相应的环境。何布的经验是书店提供图书、音像制品、冷饮以及发放借书卡、为家庭和社会团体配书、送书上门等多种服务,将在大西洋新城开办的书店还会办成更具社区特色的书吧。

此外,许多办社区书店的人“动机不纯”。要么是要暂时解决就业问题,要么是为商场装饰门面,要么是读书人摆脱不了“书店情结”的宿命开店自慰。

可悲的是,中国书店的业主,几乎清一色是“读书人”。文化人搞商业,摆脱不了小富即安、缺乏进取心等种种局限。那么,办书店的商人哪里去了?到利润更多的行业去了。民营书业的利润空间太小了。到头来,民营书业还是由穷酸的“读书人”自己苦苦坚守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